在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,每个 APP 就是流量入口,与过去 PC Web 浏览器时代不同的是,APP 的体验与迭代速度影响着用户的粘性,这同时也对从事移动开发人员提出更高要求,进而移动端框架也层出不穷。
服务端与移动端对比
上图显示的是传统的服务端架构和客户端 App 架构对比。传统的服务端架构中最底下是一个 OS,一般是 Linux,最上面服务端的业务,而中间有非常多的层次可以在架构上,按照我们的意愿搭建中间的各个层次的衔接环节,使得架构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。但是到了 App 就会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现状,App 的OS(Android或iOS)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很瘦的像 Linux 这样的 OS,而是在 OS 上有一个很重的 App Framework,开发一个普通的客户端应用所要用到的绝大多数接口都在 Framework 里,而上面的业务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多样化的业务,最后会发现“架构”是在中间的一个非常尴尬的夹心层,因为会遇到很多在服务端架构中不需要面临的挑战。比如以下两点:
体积的制约。体积对用户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概念,如果我们要在架构上做很多事情的话,通常意味着架构占据的代码量会比较大。在服务端架构中我们可以容忍我们在架构层面去做几十兆的代码。但是对于客户端架构,即使你的架构只有一两兆,对于一个客户端可能都占据了 10%,20%的容量。
性能的挑战。从性能上来看,对于服务端架构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吞吐率,我们不会去关注启动速度。一个服务端的启动哪怕是花了一两分钟,只要它运作起来吞吐率足够高,支持的并发能力足够好,响应速度足够快,我们就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架构。但客户端不同,客户端的进程对用户而言,往往是一个栈态的,手机里面使用完一个应用,退出之后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回收掉,当用户下次再打开的时候,它会再次启动进程,需要重新完成一次初始化的流程。如果在这个上面做了很多事情的话,会导致程序启动的速度会很慢,在很多用户看来,这就是一种不可接受的用户体验。
客户端 APP 与服务端在架构上是有着一定的区别,在选择对客户端架构需要谨慎对待,需要有许多权衡的条件,在此前提上,是否有一种归一的方式呢,可以分而治之,并行开发,把业务分隔成一个个单独的组件,整个架构围绕组件开发,构建也是组件,一切皆组件。答案是有的,那就是打造客户端组件框架。
起源,为何组件化
客户端 APP 自身在飞速发展,APP 版本不断迭代,新功能不断增加,业务模块数量不断增加,业务上的处理逻辑越变越复杂,同时每个模块代码也变得越来越多,这就引发一个问题,所维护的代码成本越来越高,稍微一改动可能就牵一发而动全身,改个小的功能点就需要回归整个 APP 测试,这就对开发和维护带来很大的挑战。同时原来APP 架构方式是单一工程模式,业务规模扩大,随之带来的是团队规模扩大,那就涉及到多人协作问题,每个移动端软件开发人员势必要熟悉如此之多代码,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模块组件机制去划分,将很难进行多人协作开发,随着单一项目变大,而且 Andorid 项目在编译代码方面就会变得非常卡顿,在单一工程代码耦合严重,每修改一处代码后都需要重新编译打包测试,导致非常耗时,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代码想要做单元测试根本无从下手,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更灵活的架构去代替过去单一工程模式。
同样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工作具体项目中处处碰到,就拿我们组内负责的某个移动端 APP 来说,就碰到如下几个问题:
代码量膨胀,不利于维护,不利于新功能的开发。
项目工程构建速度慢,在一些电脑上写两句代码,重新编译测试的话编译速度起码 10-20 分钟,有的甚至更长。
不同模块之间代码耦合严重,比如消息模块严重耦合视频模块,如果修改视频模块,相应的消息模块也需要修改,不然会产生一连串问题。
每个模块之间都有引用第三方库,但有些第三方库版本不一致,导致打包 APP 时候代码冗余,容易引起版本冲突。
有些定制项目如果只需要消息模块,其他模块不需要的话,做不到按需加载打包,因为模块之间有互联依赖。
现有项目基于以前其他人项目基础上开发,经手的人次过多,存在着不同的代码风格,项目中代码规范乱,类似的功能写法却不一样,导致不统一。
项目工程架构模式改变是大势所趋,那又该如何做呢?那就是:打造组件化开发框架,用以解决目前所面临问题,在讲解如何打造之前,需要谈谈组件化概念,组件化框架是什么。
概念,组件化是什么
问:什么是组件,什么是组件化?
答:在软件开发领域,组件(Component)是对数据和方法的简单封装,功能单一,高内聚,并且是业务能划分的最小粒度。举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就是电脑主板上每个元件电容器件,每个元件负责的功能单一、容易组装、即插即拔,但作用有限,需要一定的依赖条件才可使用。如下图:
电容元件
那么同样,组件化 就是基于组件可重用的目的上,将一个大的软件系统按照分离关注点的形式,拆分成多个独立的组件,使得整个软件系统也做到电路板一样,是单个或多个组件元件组装起来,哪个组件坏了,整个系统可继续运行,而不出现崩溃或不正常现象,做到更少的耦合和更高的内聚。
问:组件化、模块化容易混淆,两者区别又是什么?
答:模块化就是将一个程序按照其功能做拆分,分成相互独立的模块,以便于每个模块只包含与其功能相关的内容,模块我们相对熟悉,比如登录功能可以是一个模块,搜索功能可以是一个模块等等。而组件化就是更关注可复用性,更注重关注点分离,如果从集合角度来看的话,可以说往往一个模块包含了一个或多个组件,或者说模块是一个容器,由组件组装而成。简单来说,组件化相比模块化粒度更小,两者的本质思想都是一致的,都是把大往小的方向拆分,都是为了复用和解耦,只不过模块化更加侧重于业务功能的划分,偏向于复用,组件化更加侧重于单一功能的内聚,偏向于解耦。
问:组件化能带来什么好处?
答:简单来说就是提高工作效率,解放生产力,好处如下:
代码简洁,冗余量少,维护方便,易扩展新功能。
提高编译速度,从而提高并行开发效率。
避免模块之间的交叉依赖,做到低耦合、高内聚。
引用的第三方库代码统一管理,避免版本统一,减少引入冗余库。
定制项目可按需加载,组件之间可以灵活组建,快速生成不同类型的定制产品。
制定相应的组件开发规范,可促成代码风格规范,写法统一。
系统级的控制力度细化到组件级的控制力度,复杂系统构建变成组件构建。
每个组件有自己独立的版本,可以独立编译、测试、打包和部署。
设计,构建组件化框架
回到刚开始讲的 APP 单一工程模式,看张常见 APP 单一工程模式架构图:
APP单一工程模式架构
上图是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 Android APP 技术架构,往往是在一个界面中存在大量的业务逻辑,而业务逻辑中充斥着各种网络请求、数据操作等行为,整个项目中也没有模块的概念,只有简单的以业务逻辑划分的文件夹,并且业务之间也是直接相互调用、高度耦合在一起的。单一工程模型下的业务关系,总的来说就是: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相互依赖,无法分离。如下图:
业务模块互相耦合
组件化的指导思想是:分而治之,并行开发,一切皆组件。要实现组件化,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方式,需要考虑以下七个方面问题:
代码解耦。如何将一个庞大的工程分成有机的整体?
组件单独运行。因为每个组件都是高度内聚的,是一个完整的整体,如何让其单独运行和调试?
组件间通信。由于每个组件具体实现细节都互相不了解,但每个组件都需要给其他调用方提供服务,那么主项目与组件、组件与组件之间如何通信就变成关键?
UI 跳转。UI 跳转指的是特殊的数据传递,跟组件间通信区别有什么不同?
组件生命周期。这里的生命周期指的是组件在应用中存在的时间,组件是否可以做到按需、动态使用、因此就会涉及到组件加载、卸载等管理问题。
集成调试。在开发阶段如何做到按需编译组件?一次调试中可能有一两个组件参与集成,这样编译时间就会大大降低,提高开发效率。
代码隔离。组件之间的交互如果还是直接引用的话,那么组件之间根本没有做到解耦,如何从根本上避免组件之间的直接引用,也就是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耦合的产生?
组件化架构目标:告别结构臃肿,让各个业务变得相对独立,业务组件在组件模式下可以独立开发,而在集成模式下又可以变为 AAR 包集成到“ APP 壳工程”中,组成一个完整功能的 APP。
先给出框架设计图,然后再对这七个问题进行一一解答。
A组件化框架架构
从图中可以看到,业务组件之间是独立的,互相没有关联,这些业务组件在集成模式下是一个个 Library,被 APP 壳工程所依赖,组成一个具有完整业务功能的 APP 应用,但是在组件开发模式下,业务组件又变成了一个个 Application,它们可以独立开发和调试,由于在组件开发模式下,业务组件们的代码量相比于完整的项目差了很远,因此在运行时可以显著减少编译时间。
各个业务组件通信是通过路由转发,如图:
路由转发通信
这是组件化工程模型下的业务关系,业务之间将不再直接引用和依赖,而是通过“路由”这样一个中转站间接产生联系。
那么针对以上提出的七个问题,具体解决如下:
1,代码解耦问题
对已存在的项目进行模块拆分,模块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是功能组件模块,封装一些公共的方法服务等,作为依赖库对外提供,一种是业务组件模块,专门处理业务逻辑等功能,这些业务组件模块最终负责组装APP。
2,组件单独运行问题
通过 Gradle 脚本配置方式,进行不同环境切换。比如只需要把 Apply plugin: ‘com.android.library’ 切换成Apply plugin: ‘com.android.application’ 就可以,同时还需要在 AndroidManifest 清单文件上进行设置,因为一个单独调试需要有一个入口的 Activity。比如设置一个变量 isModule,标记当前是否需要单独调试,根据isModule 的取值,使用不同的 gradle 插件和 AndroidManifest 清单文件,甚至可以添加 Application 等 Java 文件,以便可以做一下初始化的操作。
3,组件间通信问题
通过接口+实现的结构进行组件间的通信。每个组件声明自己提供的服务 Service API,这些 Service 都是一些接口,组件负责将这些 Service 实现并注册到一个统一的路由 Router 中去,如果要使用某个组件的功能,只需要向Router 请求这个 Service 的实现,具体的实现细节我们全然不关心,只要能返回我们需要的结果就可以了。在组件化架构设计图中 Common 组件就包含了路由服务组件,里面包括了每个组件的路由入口和跳转。
4,UI 跳转问题
可以说 UI 跳转也是组件间通信的一种,但是属于比较特殊的数据传递。不过一般 UI 跳转基本都会单独处理,一般通过短链的方式来跳转到具体的 Activity。每个组件可以注册自己所能处理的短链的 Scheme 和 Host,并定义传输数据的格式,然后注册到统一的 UIRouter 中,UIRouter 通过 Scheme 和 Host 的匹配关系负责分发路由。但目前比较主流的做法是通过在每个 Activity 上添加注解,然后通过 APT 形成具体的逻辑代码。目前方式是引用阿里的 ARouter 框架,通过注解方式进行页面跳转。
5,组件生命周期问题
在架构图中的核心管理组件会定义一个组件生命周期接口,通过在每个组件设置一个配置文件,这个配置文件是通过使用注解方式在编译时自动生成,配置文件中指明具体实现组件生命周期接口的实现类,来完成组件一些需要初始化操作并且做到自动注册,暂时没有提供手动注册的方式。
6,集成调试问题
每个组件单独调试通过并不意味着集成在一起没有问题,因此在开发后期我们需要把几个组件机集成到一个 APP 里面去验证。由于经过前面几个步骤保证了组件之间的隔离,所以可以任意选择几个组件参与集成,这种按需索取的加载机制可以保证在集成调试中有很大的灵活性,并且可以加大的加快编译速度。需要注意的一点是,每个组件开发完成之后,需要把 isModule 设置为 true并同步,这样主项目就可以通过参数配置统一进行编译。
7,代码隔离问题
如果还是 compile project(xxx:xxx.aar) 来引入组件,我们就完全可以直接使用到其中的实现类,那么主项目和组件之间的耦合就没有消除,那之前针对接口编程就变得毫无意义。我们希望只在 assembleDebug 或者 assembleRelease 的时候把 AAR 引入进来,而在开发阶段,所有组件都是看不到的,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引用实现类的问题。
目前做法是主项目只依赖 Common 的依赖库,业务组件通过路由服务依赖库按需进行查找,用反射方式进行组件加载,然后在主工程中调用组件服务,组件与组件之间调用则是通过接口+实现进行通信,后续规划通过自定义Gradle 插件,通过字节码自动插入组件的依赖进行编译打包,实现自动筛选 assembleDebug 或 assembleRelease 这两个编译命任务,只有属于包含这两个任务的命令才引入具体实现类,其他的则不引入。
代码,具体项目实践
一,创建工程
1,APP空壳工程
通过AndroidStudio创建一个APP空壳工程,如图:
APP空壳工程
然后在 APP 工程添加依赖具体业务组件 Module。比如:
依赖关系
2,具体业务组件Module
需要遵循一定组件命名规范,为何需要规范呢,因为需要通过组件命名规范来约束和保证组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,避免出现冲突。比如登陆组件,那么名称:b(类型)-ga(部门缩写)-login(组件名称),这就是我们基于共同的约定进行命名的,为后期维护和扩展都带来辨识度。
Login业务组件
二,业务组件配置文件
1,build.gradle配置文修改。如下:
if (isModule.toBoolean()) {
apply plugin: 'com.android.application'} else {
apply plugin: 'com.android.library'}
android {
compileSdkVersion rootProject.ext.compileSdkVersion
buildToolsVersion rootProject.ext.buildToolsVersion
defaultConfig {
minSdkVersion rootProject.ext.minSdkVersion
targetSdkVersion rootProject.ext.targetSdkVersion if (isModule.toBoolean()) {
applicationId "com.hik.ga.business.login"
versionCode 1
versionName "1.0"
} else { //ARouter
javaCompileOptions {
annotationProcessorOptions {
arguments = [ moduleName : project.getName() ]
}
}
}
}
sourceSets {
main { if (isModule.toBoolean()) {
manifest.srcFile 'src/main/module/AndroidManifest.xml'
} else {
manifest.srcFile 'src/main/AndroidManifest.xml'
//集成开发模式下排除debug文件夹中的所有Java文件
java {
exclude 'debug/**'
}
}
}
}
buildTypes {
release { minifyEnabled false
proguardFiles getDefaultProguardFile('proguard-android.txt'), 'proguard-rules.pro'
}
}
}
dependencies { implementation project(':b-ga-common-function-comlib')
if (!isModule.toBoolean()) {
annotationProcessor "com.alibaba:arouter-compiler:${rootProject.annotationProcessor}"
}
}
这里需要有几点说明一下:
1,通过 isModule.toBoolean() 方法来进行组件间集成模式和组件模式的切换,包括模块是属于Application 还是 Library,由于集成了 ARouter,所以需要对 ARouter 配置文件进行处理。
2,如果组件模式下, 则需要重新设置 AndroidManifest.xml 文件,里面配置新的Application路径。比如Login组件单独运行 AndroidManifest 清单文件
<manifest xmlns:android="http://schemas.android.com/apk/res/android"
package="hik.ga.business.applogin" >
<application
android:name="debug.LoginApplication"
android:allowBackup="false"
android:icon="@mipmap/ic_launcher"
android:label="@string/login_btn_str"
android:supportsRtl="true"
android:theme="@style/Theme.AppCompat.Light.NoActionBar">
<activity
android:name="hik.ga.business.applogin.login.views.LoginActivity"
android:label="@string/login_btn_str"
android:launchMode="singleTop"
android:screenOrientation="portrait"
android:theme="@style/AppTheme.NoActionBarFullScreen">
<intent-filter>
<action android:name="android.intent.action.MAIN" />
<category android:name="android.intent.category.LAUNCHER" />
</intent-filter>
</activity>
</application>
</manifest>
3,实现组件全局应用配置类,这个类的目的是在组件加载时初始化一些组件自身的资源,如下:
public class LoginApplicationDelegate implements IApplicationDelegate {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= "LoginApplicationDelegate"; @Override
public void onCreate() {
EFLog.d(TAG, "*------------------onCreate()---------------->");
} @Override
public void enterBackground() {
EFLog.d(TAG, "*------------------enterBackground()---------------->");
} @Override
public void enterForeground() {
EFLog.d(TAG, "*------------------enterForeground()---------------->");
} @Override
public void receiveRemoteNotification(Map<String, String> message) {
EFLog.d(TAG, "receiveRemoteNotification msg = " + message);
} @Override
public void onTerminate() {
EFLog.d(TAG, "*------------------onTerminate()---------------->");
} @Override
public void onConfigurationChanged(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) {
EFLog.d(TAG, "*------------------onConfigurationChanged()---------------->");
} @Override
public void onLowMemory() {
EFLog.d(TAG, "*------------------onLowMemory()---------------->");
} @Override
public void onTrimMemory(int var1) {
EFLog.d(TAG, "*------------------onTrimMemory()---------------->");
}
}
三,路由服务
1,定义公共组件路由API和入口,通过路由服务组件查找,如图:
公共路由服务
2,组件路由实现
每个组件对外提供什么能力,首先需要在路由服务组件创建一个接口文件,如下是登陆组件接口声明和实现。
Login 接口:
定义Login接口
具体实现:
Login接口具体实现
路由使用:比如我们想从设置页面跳转到登陆页面,使用 Login 接口里的方法,使用如下:
ILoginProvider loginService = (ILoginProvider) ARouter.getInstance().build(RouterPath.ROUTER_PATH_TO_LOGIN_SERVICE).navigation();if(loginService != null){
loginService.accountToLogin(AccountActivity.this);
}
小结
总的来说,通过应用组件化框架,使得我们工作中的具体项目变得更轻、好组装、编译构建更快,不仅提高工作效率,同时自我对移动应用开发认知有进一步的提升。因为组件化框架具有通用性,特别适用于业务模块迭代多,量大的大中型项目,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。至于组件化框架之后演化的道路,则是打造组件仓库,完善组件开发规范,丰富组件功能库,有一些粒度大的业务组件可以进一步的细化,对组件功能进行更单一的内聚,同时基于现有组件化框架,便于过度在未来打造插件化框架,进一步升级 APP 动态能力,比如热加载、热修复等,那又是另一种使用场景和设计架构了,其实组件化和插件化框架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是否具备动态更新能力。
把项目简化下,github地址:DemoComponent,感兴趣的可以下过去看看。
作者:斜杠Allen
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1c5afe686d75
來源:简书
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。
喜欢 就关注吧,欢迎投稿!
如有任何疑问可在文章底部留言。为了防止恶意评论,本博客现已开启留言审核功能。但是博主会在后台第一时间看到您的留言,并会在第一时间对您的留言进行回复!欢迎交流!
本文链接: http://leetcode.jp/android组件化框架设计与实践/